服务热线
18221656311
日期:2025-10-28浏览:19次
一、污染类型识别
细菌污染
显微镜下可见球形或杆状微生物,培养液迅速浑浊并散发异味,细胞生长停滞。
真菌污染
培养液保持清亮,但可见丝状或珊瑚状菌丝,细胞状态逐渐恶化。
支原体感染
细胞生长缓慢,出现小黑点或空泡化,但培养液无明显浑浊。
黑胶虫污染
显微镜下可见点状游动小体,对细胞生长影响较小,但可能干扰观察。
二、清除技术方案
(一)细菌与真菌污染处理
抗生素处理
在培养基中添加庆大霉素(50-100μg/mL)或两性霉素B(2.5μg/mL),连续处理3-5天。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细胞代谢。
物理清除
对污染严重的细胞系,建议弃用并彻-底消毒培养箱(75%酒精擦拭+紫外线照射),更换水盘为饱和硫酸铜溶液。
(二)支原体清除方案
专用培养基
使用含Plasmocin的支原体清除培养基,处理周期需持续2-3周。
联合处理
结合四环素类抗生素(10μg/mL)与细胞冻存复苏,通过低温冲击清除顽固支原体。
(三)管路系统污染防控
生物膜清除
采用复合型过氧化氢(H2O2)溶液循环冲洗管路,3-5分钟可穿透生物膜结构,杀灭铜绿假单胞菌等顽固微生物。
长效抑菌
处理后在管路内壁形成纳米级抑菌层,有效降低气溶胶传播的霉菌污染风险。
三、预防体系构建
三级细胞库管理
建立主细胞库(MCB)、工作细胞库(WCB)和实验细胞库(ECB),每代次进行支原体PCR检测。
操作规范
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,超净台内物品摆放不超过工作区1/3面积,定期更换HEPA滤膜。
环境监测
每周对培养箱、超净台进行沉降菌检测,保持相对湿度<60%以抑制真菌繁殖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血清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机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