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上海沪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网站

返回首页|联系我们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

18221656311
技术文章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为什么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的常用方法

为什么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的常用方法

日期:2025-11-19浏览:50次

一、原理与操作流程

双抗体夹心法的核心在于利用两种识别抗原不同表位的抗体:

1.固相抗体包被:将一种特异性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(如聚苯乙烯微孔板)表面,形成固相抗体层。

2.抗原结合:加入待测样本后,样本中的抗原与固相抗体结合,形成固相抗体-抗原复合物,洗涤去除未结合物质。

3.酶标抗体结合:加入酶标记的第二种抗体,其与抗原的另一表位结合,形成“固相抗体-抗原-酶标抗体"夹心结构。

4.显色检测:加入底物后,酶催化底物产生有色产物,其光密度值与样本中抗原浓度呈正相关。


二、技术优势

1. 高特异性双重验证

两种抗体需同时识别抗原的不同表位,显著降低交叉反应风险。

适用于多价抗原(如蛋白质、细胞因子),可排除单表位干扰。

2. 高灵敏度信号放大

酶标记抗体催化底物显色,信号强度远高于直接检测法。

可检测低浓度抗原(如pg/mL级),适用于临床样本分析。

3. 广泛适用性

适用于二价及以上大分子抗原(如乙肝表面抗原、肿瘤标志物)。

通过优化抗体对,可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。


三、应用场景

1. 临床诊断

传染病检测:如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、HIV抗体确认。

肿瘤标志物:如甲胎蛋白(AFP)、癌胚抗原(CEA)定量。

2. 生物研究

细胞因子分析:如IL-6、TNF-α的浓度测定。

药物开发:抗体药物效价评估。

3. 食品安全

过敏原检测:如花生蛋白、麸质残留筛查。


四、局限性及解决方案

1. 钩状效应(Hook Effect)

现象:高浓度抗原导致固相抗体与酶标抗体结合受阻,出现假阴性。

对策:样本稀释后复测,或采用一步法优化。

2. 小分子抗原限制

原因:半抗原(如激素、药物)仅有一个表位,无法形成夹心结构。

替代方案:采用竞争法检测小分子。

3. 干扰因素

类风湿因子(RF):可能桥接固相抗体与酶标抗体,导致假阳性。

抗动物抗体(HAAA):干扰酶标抗体结合。

解决方案:使用抗干扰试剂或优化洗涤步骤。


五、技术比较

image.png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分光光度计使用注意事项

企业qq 联系方式 二维码

服务热线

18221656311

扫一扫,添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