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上海沪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网站

返回首页|联系我们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

18221656311
技术文章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实验室霉菌检测中的核心问题与解决方案

实验室霉菌检测中的核心问题与解决方案

日期:2025-08-05浏览:13次

霉菌是一类丝状真菌,广泛存在于潮湿、温暖环境,通过菌丝体形成绒毛状或絮状菌落,依靠孢子繁殖传播。它既能分解有机物维持生态平衡,也可能引发霉变、腐败甚至人体感染。


一、样本采集与处理问题

1.采样代表性不足

固态样品(如谷物、坚果)因霉菌分布不均易漏检,需采用五点采样法并研磨至粒径<2mm以提高均质性。

关键措施:干燥样品优先选用耐高渗培养基(如DG18)同步培养。


2.假阴性风险

样本放置>4小时可致孢子活性显著下降;临床样本中虽有症状但检出阴性,可能因早期感染菌量不足、采样不当或检测误差。

改进方案:

建立"采样-处理"时间轴(建议≤2小时)

无菌部位标本需结合组织病理学与培养结果综合判断


二、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缺陷

培养基选择误区

image.png

特别建议:高渗食品(蜜饯、腌制品)需同步使用PDA+DG18双培养基。


培养环境失控

温湿度偏差:28±1℃/RH 65-80%为最佳条件,湿度波动可致检出率偏差达42%

交叉污染:

培养箱内霉菌孢子通过平皿缝隙污染(玻璃平皿风险>塑料平皿)

冷凝水滴落导致菌落蔓延

解决策略:

每周2次紫外线+消毒剂(75%酒精)擦拭培养箱

培养前37℃烘干平皿消除冷凝水


三、鉴定与结果判读难点

1.污染菌误判

血培养检出曲霉菌属多属污染,而镰刀菌属可能为致病菌

判定标准:

非无菌标本需镜检与培养一致+连续阳性+37℃生长能力

阴道分泌物需区分酵母菌与霉菌,勿笼统报告"霉菌"


2.技术局限性

形态学鉴定需配合乳酸酚棉蓝染色及ATCC标准菌株比对

PCR检测中引物设计不当或交叉污染可致假阳性(推荐UV灭菌工作台)


四、实验室污染防控

1.培养箱污染验证

空白平板置培养箱48h,出现菌落即确认污染

2.环境监控

沉降菌检测每周3次,洁净区需符合单方向工作流要求

3.操作规范

病原菌检测需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细胞转染方法

企业qq 联系方式 二维码

服务热线

18221656311

扫一扫,添加微信